在5月17-19日广州举行的“岭南微创介入医学高峰论坛”上,医院特聘顾问医师、医院肿瘤中心执行总监陈健行教授受邀出席,在“大师讲坛”环节向与会者做了关于《中国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新图景及免疫相关副作用管理》的报告。在国内肿瘤免疫治疗大热的背景下,陈教授的报告基于国际视野,以及海内外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分享了全球及中国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临床研究、治疗现状,及其前景展望。
本次大会由中国抗癌协会、广东省医学会共同主办,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医院、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共同承办。大会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肝胆胰外科专家陈孝平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分子医学研究所所长肖瑞平,以及陈健行教授等作为大会特邀嘉宾。医院肿瘤中心副主任陈晓明教授任大会主席,介入入医学临床研究专家委员会秘书长许荣德任大会执行主席。
伴随“O药”、“K药”、特瑞普利单抗以及信迪利单抗在国内的陆续获批,现在国内对于癌症的治疗已经有多个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肿瘤患者和医生有了更多对抗癌症的武器。目前,ICIs在国内的临床试验开展得如火如荼,临床治疗方面也在加紧ICIs与其他肿瘤药物的联合使用,管理患者期望和免疫相关副作用(irAE)的复杂性也随之体现出来。
陈教授结合在中国临床实践的详实案例和国际临床数据,重点讲述了肿瘤免疫治疗相关的副作用管理,尤其强调了组织诊断(TissueDiagnosis)在严重副作用管理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这些严重副作用包括心肌炎和肝炎等。
他引用法国一项纳入名患者的临床研究,其中所有接受ICIs治疗转移性癌症的患者均为3级以上肝炎,指出免疫治疗中对肝脏副作用的管理是根据肝损伤的生物学和组织学的严重程度而定。另外他引用《柳叶刀?肿瘤》(LancetOncology,)以及《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ournalofTheAmericanCollegeofCardiology,)的相关数据,指出在已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肿瘤患者中,81%的ICIs相关性心肌炎发生在ICIs治疗的前4个周期内(治疗开始后中位数34天),而联合ICIs治疗是ICIs介导的心肌炎的主要危险因素。进行心内膜心肌活检(EndomyocardialBiopsy)是对ICIs相关心肌炎实施监测的其中一环。
对陈教授来说,国内肿瘤患者的情况往往十分复杂,这些患者经常是发病年龄低,病情晚期或已经进展,患者辗转多处治疗,治疗方案多次变更,多种治疗方案联合……这些都令患者的后续治疗充满挑战,对患者实施肿瘤免疫治疗就需要格外慎重,进行严格、科学的临床管理。
陈教授总结时指出,与基因组平台链接的高质量临床数据是推进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管理和毒性预测的关键所在。在给与PD-1药物治疗之前以及持续监测过程中,临床评估工具仍然是保障ICIs实践的黄金标准。期望通过临床科学家更多的努力,尽快开发出能够更好预测PD-1及PD-L1毒性的新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