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以前肉桂与桂枝不分,至清代才把柳桂作桂枝的正品,一直沿用至今。我们今天学习研究仲景经方时要根据证候、经文治疗的指征分析,是桂枝还是肉桂。
?桂枝汤中以桂枝与芍药配伍并不是以“有汗”“无汗”作为辨证的要点,用方的关键是“营卫不和”。现代实验研究认为桂枝汤对体温和汗腺呈双向调节作用。
?桂枝并无直接利水作用,通过辛开温化而达水气流行之目的。降逆气是桂枝之特长。后世有医家称号桂枝汤乃补虚温中第一方。
东汉《神农本草经》略早于仲景,其只有牡桂和箘桂,无桂枝之名。至《伤寒杂病论》才有桂枝的记载。但《伤寒杂病论》所讲桂枝与今之桂枝不完全相同。据唐代本草名著《新修本草》载:“其牡桂嫩枝皮名为肉桂,亦名桂枝。”《本草衍义》说:“《本经》止言桂,仲景又言桂枝者,盖亦取其枝上皮。其本身粗厚处,亦不中用。”说明唐宋以前肉桂与桂枝不分。可见仲景《伤寒杂病论》中肉桂与桂枝尚不分,桂枝用嫩枝的枝皮。所以,我们今天学习研究仲景经方时要根据证候、经文治疗的指征分析,是桂枝还是肉桂。
张洁古《珍珠囊》:“汤液,发汗用桂枝,补肾用肉桂。”宋代《本草别说》:“今又有一种柳桂,乃桂之小嫩枝条也。”说明宋代的时候也搞不清肉桂、桂枝。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袭用唐宋本草旧说。到了清代初年,才开始把柳桂当作桂枝的正品,肉桂与桂枝已经分开。桂枝就是柳桂,像杨柳树一样的枝。《金匮要略》附桂八味丸中的桂枝应是肉桂。至清代才把柳桂作桂枝的正品,一直沿用至今。现代桂枝系樟科植物肉桂定植2年后,采折嫩枝,去叶,晒干,即是。
桂枝的功用
调和营卫
《伤寒论·太阳篇》:“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学界习惯于“无汗用麻黄,有汗用桂枝”及“无汗不得服桂枝”之说。拙见不完全苟同,桂枝汤中以桂枝与芍药配伍后并不是以“有汗”“无汗”作为辨证的要点。用方的关键是“营卫不和”,不论有汗、无汗,均可用之。
笔者曾用桂枝汤加黄芪,对杂病中动则自汗不已,汗出衣衫尽湿,一日数换衣服,久治少效者,以50克黄芪补气固表,桂枝汤和其营卫,再加麻黄根、煅龙牡等,调治一月收功。又以此方加减治疗暑日厚衣无汗者,黄芪用60克鼓舞卫阳,桂枝汤调畅肌腠,再嘱患者喝热稀饭、洗热水澡,治疗3周逐渐汗出,乃至完全正常。此即《内经》“阳加于阴为之汗”之谓。两案“有汗”“无汗”,均以桂枝汤加黄芪取效,所谓“异病同治”。可见用方关键是针对病机而非一味囿于“有汗”“无汗”之说。诚如陈士铎《本草新编》所云:“桂枝发汗之药也,有汗宜止,无汗宜发,此必然之理也。”现代实验研究认为桂枝汤对体温和汗腺呈双向调节作用。
温经通阳
桂枝与附子同是辛热药,不同的是前者辛温通阳,后者辛热助阳。当人体罹受外邪后,阳气不能正常地敷布,出现营卫不和,或者经络不和、脏腑不和诸症,或者脏气亏虚,寒从内生,阳虚失于敷和,血脉不和,均可用桂枝温通阳气。
杂病中如心受寒邪,心脉痹阻,用桂枝不是温阳,而是通阳除痹。曾治一心绞痛患者,初用活血化瘀治疗2周无显效,复用辛温通阳除痹法,以桂枝瓜蒌薤白汤加细辛、制半夏、川芎、桃仁等,数剂应手。胸痹的病机是“阳微阴弦”,阳气式微,阴邪上乘,发为胸痹。《素问·调经论》云:“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涩)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桂枝辛温通阳,气血得温而行,痹阻缓解。又如脾胃病中腹胀患者,常用疏肝理气宽胀法,部分可以取效,但还有部分病者无效。笔者常遵叶天士“除胀以通阳为务”之说,以健脾理气佐以桂枝通阳除胀,往往效如桴鼓。刘河间说大凡外感病中“热胀多而寒胀少”,而内伤病中“寒胀多而热胀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阳化气”之说,内伤脾胃,寒从内生,阳失温运,不能化气,痞满而胀,用健脾通阳化气法有良好效果。
化气行水
《伤寒论》中的五苓散,太阳受外邪后,水气不能敷布,表现为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五苓散用桂枝的功效就是通阳化气,在杂病中的水肿也可以引用此理。一般水肿病机总离不开肺脾肾三脏,可以用利水药,淡渗利水,再不行可以通阳利水。尤其对于顽固的水肿,肝硬化腹水,或者是其他各种各样原因引起的水肿,可重用桂枝通阳以助化气行水。盖水为有形之邪,属阴,水之运行,赖阳气之温煦蒸腾气化,无论新感旧邪引起的水肿,皆是如此。桂枝并无直接利水作用,通过辛开温化而达水气流行之目的。《伤寒论》中苓桂术甘汤,由脾虚引起的水液停留,不管是心病、肝病、肾病引起的水肿,只要辨证属于脾虚的,即可以用苓桂术甘汤。若肾阳不振用真武汤,旨在温阳利水。
温经除湿
桂枝有温经脉、祛寒湿的功效。如桂枝附子汤治疗风胜于湿,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外邪侵犯经络,经络气血痹阻不畅,身体疼烦不能转侧。甘草附子汤治疗寒湿较重,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属于寒湿偏重者。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热痹,诸肢节疼痛,身体尫羸,脚肿如脱。现有成药尫痹冲剂,是在桂枝芍药知母汤基础上的加减,也是重用桂枝。上述3方中都用桂枝,取其温经除湿之功。桂枝辛温,辛者能散能横行,横行肢臂,辛可通络,祛除络中之邪。
笔者于临床对血管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久治少效者,常以桂枝、细辛辛香通络,或佐以当归、桃仁辛润通络,或佐以白芥子、制半夏化痰通络,治疗上述疾病,取效尚好。
温中补虚
小建中汤治疗虚劳里急、腹中痛,取桂枝温中补虚。30余年前聆听江西中医学院伤寒名家万友生先生授课云,“桂枝汤是一个补方”。初闻颇感疑惑,及至读书临证既久,信非虚语。临床中常用桂枝汤加黄芪等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各种慢性胃炎、结肠炎等,温中补虚,通阳化气、缓解疼痛,效果佳好。后世有医家称号桂枝汤乃补虚温中第一方,不无道理。
平冲降逆
代表方桂枝加桂汤治疗奔豚气。奔豚气类属于胃肠神经官能症。仲景用桂枝加桂汤治疗气从少腹上冲于心。在门诊杂病中此类患者并不少见,往往主诉奇多,常伴有夸张色彩,有气从少腹上冲,伴肠鸣腹胀、失眠、消瘦、腹部搏动等症状,用桂枝加桂汤或者后世的奔豚汤,取其温中平冲降逆,佐以疏肝利气开郁,有一定疗效。有人认为此桂枝可能指肉桂,有平冲降逆作用,也不无道理。张锡纯说桂枝力善宣通,能升大气(即胸之宗气),降逆气(如冲气肝气上逆之类),散邪气(如外感风寒之类);又说“降逆气是桂枝之特长”。
通络祛瘀
桃核承气汤治疗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少腹急结者,这是太阳病腑证中的蓄血证。即是瘀血证,可以引起发狂等。《医林改错》指出癫狂“乃气血凝滞脑气,与脏腑气不接”所致。有报道精神分裂症从瘀论治,用桃核承气汤加减有一定疗效。《难经》有“重阳则狂,重阴则癫”之说。阳证中有部分是阳亢,也有部分属瘀血阻络,神明失守,导致心神错乱。临床出现舌红有瘀斑,舌下静脉怒张等症状,可用桃核承气汤或抵当汤化裁。桃核承气汤用桂枝佐以大黄、桃仁等通络行瘀,可以控制症情。
桂枝的配伍运用
桂枝加麻黄
功能发汗解表,代表方是麻黄汤,治疗太阳伤寒表实证。太阳受寒,经气不舒导致浑身骨节酸痛、畏寒怕冷,还有发热等表证。后世认为“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证”。骨节酸痛是太阳经气不舒,应该用麻黄汤发汗疏通太阳经气。《内经》云:“其在皮者汗而发之”,此为因势利导法。用麻黄、桂枝配伍是发汗最佳的方案。笔者曾治一患者,长期在冷库里工作,天天出入于冷库里搬运冻猪肉,夏天也要穿棉大衣。由于长期受寒,体温调节中枢失调,不能出汗,此卫阳为寒气所束缚,汗出不来,夏天不出汗,就可能要中暑。患者主诉严重怕冷,舌苔白厚腻,无汗,笔者用麻黄汤加减治疗,麻黄用20克,桂枝用15克,再嘱患者喝热稀粥(效法仲景用桂枝汤后喝稀饭,以助阳解表、和胃气),另嘱他洗热水澡,3剂后汗出而解,诸症悉除。
桂枝加芍药
功能调和营卫。《伤寒论》中桂枝与芍药相配伍有18方。《医宗金鉴》说,桂枝是君药,芍药是臣药,两者相配伍,于发汗中寓敛汗之意,所以其功效不是发汗和敛汗,而是调和营卫。不管是有汗和无汗,都可以用桂枝加芍药配伍。《本草纲目》中说,桂枝透达营卫,故能解肌而风邪去。《本草求真》说,桂枝驱风散邪,为解肌第一要药。可见桂枝不是发汗,也不是敛汗,而是解肌。其相类的处方桂枝加桂汤治疗奔豚,桂枝加重平冲逆。桂枝加芍药治太阳病伴腹满时痛者,把芍药加重,旨在针对腹痛。曾治一荨麻疹案,发病与感受风邪有关,与患者的过敏体质也有关。荨麻疹也可能无汗,也可能有汗,关键不是有汗和无汗,而是受了风邪以后导致营卫不和。“疹属太阴肺卫”,应该用解表,可用桂枝汤调和营卫,疗效很好。岳美中先生曾经治疗一位发烧39度左右的患者,看了很多京城名家西医,体温还是不退。后来仔细一问病史,患者一直住在空调里边,表虚营卫不和,体温在38.5度左右,先生用桂枝汤加减,3剂即热平。
桂枝加附子
桂枝辛温,附子辛热,代表处方是桂枝加附子汤。《伤寒论》太阳篇中,太阳病发汗,汗漏不止,表未解,导致阳虚欲脱,仲景用桂枝加附子助阳解表。桂枝加附子汤和桂枝附子汤不同,桂枝附子汤是《金匮要略》治疗伤寒风湿痛,由寒邪束表引起骨节疼痛的风湿病,属痹证中的痛痹。《素问·痹论》说,“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寒性凝滞,寒主收引,由寒邪侵犯骨节而导致的筋骨拘挛疼痛,所以用桂枝附子汤。
笔者曾治一个中年女性患者,夏天穿着滑雪衫,躺在椅子上,自觉很冷,西医诊断“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汗漏不止,舌苔很白,给用桂枝加附子汤加减。附子用30克(先煎45分钟到1小时,以舌头不麻为止),药后冷好多了,出汗也逐渐好转。
桂枝加甘草
《伤寒论》治疗发汗过多,损伤心阳,心下悸者,甘草桂枝汤主之。桂枝、甘草辛甘通阳,乃升阳化气之良剂。心阳不振表现为心悸怔忡不宁,心律不齐,心中惕惕然,重用甘草和桂枝。炙甘草汤也是甘草为君,方中有桂枝,专治伤寒“脉结代”者,现代临床治疗心肌炎后遗症、风心病、冠心病或者杂病中的心律不齐,有良好疗效。炙甘草汤是气血阴阳兼顾之方,其中甘草补气养心脉,桂枝通阳复脉,阿胶补血,人参补气,麦冬、生地养阴,气血阴阳兼顾。如果阳虚偏盛,桂枝多用一些;阴虚偏盛重用麦冬和生地。炙甘草是君药,如果只用6克、9克,就不能算是炙甘草汤,应该用30克、60克、90克,这叫炙甘草汤。
笔者曾经治一案“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表现为心动过缓,西医要求装起搏器,患者有顾虑。笔者给用桂甘龙牡汤加减,桂枝开始用15克,以后用到30克左右,再配伍生地、麦冬、黄连,阴阳相互制约,相得益彰。将麻黄附子细辛汤加桂甘龙牡汤,放在一起用,心率就会增加,剂量要逐渐增大。另外,桂甘龙牡汤,治疗太阳病中的一个坏证,因误用烧针而导致烦躁不安心悸者,太阳病不应该用烧针,烧针一般用于寒证,因为误用烧针而导致心中怔忡不宁的,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临床用于心脏神经官能症,辛甘化阳,效果甚好。部分病人失眠,晚上出虚汗,心中惕惕然者,用柴胡龙骨牡蛎汤加桂枝甘草汤也很好。柴胡有疏肝理气解郁之功,还有镇静作用。
?医学家张洁古认为,内伤、外感头痛都要用川芎,剂量可以在15~30克。笔者再加全蝎、蜈蚣磨粉,每次1克,属寒者加桂枝、细辛,也可以加徐长卿祛风湿止痛。
?笔者曾经治一血管神经性水肿案,由胡蜂刺了一下引起局部的水肿,用五苓散加清瘟败毒饮,数剂即肿退。五苓散中桂枝有通阳作用,还有抗变态反应样的作用,对神经性水肿有效。
?笔者在临床发现许多慢性胃肠病,病机寒热交错者颇多,不少患者因受寒而发作,即使辨证属热者,也与受寒有关。所以在治疗中常寒热并用,黄连汤是最常用之方。方中桂枝、黄连、干姜、人参的配伍,堪称经典,屡试不爽。
桂枝的配伍运用
桂枝加桃仁代表方桃核承气汤,通络行瘀。笔者曾治一雷诺氏症案,西医认为由肢端小动脉痉挛所引起,中医认为由阳虚络脉痹阻引起,取桂枝辛温通络,用桃核承气汤加地龙、桑枝、木瓜、川芎及地龙、地鳖虫、乌梢蛇等,祛风通络。虫类药一能祛风搜络中之邪,二能化瘀通络解痛。《素问·举痛论》:“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经络由受寒而痛者,用桂枝通阳通络甚佳。临床处理时,嘱患者在内服的同时,煎汤浸泡手指,可以提高疗效。
另外对于瘀血头痛,有两种情况可以引起,一种是脑外伤而引起的头痛,一种是由于久痛入络而引起的头痛,疼痛固定不移,呈刺痛样,属于瘀血头痛,用桂枝、桃仁、当归、丹参、川芎、细辛等。医学家张洁古认为,内伤、外感头痛都要用川芎,21nx. 桂枝加茯苓、白术功能通阳利水,代表方是五苓散,五苓散治疗脾虚水饮。《金匮要略》痰饮病的四个饮证中,脾虚水停用苓桂术甘汤。笔者曾经治一血管神经性水肿案,由胡蜂刺了一下引起局部的水肿,用五苓散加清瘟败毒饮,数剂即肿退。五苓散中桂枝有通阳作用,还有抗变态反应样的作用,对神经性水肿有效。
桂枝加龙骨、牡蛎治疗心血管的神经官能症,临床表现心慌,自感有早搏,多次行动态心电图、普通心电图都正常。自觉心慌怔忡不安,心中惕惕然,好像叉手自冒心,或如人将捕之,心中有种恐惧感,用桂甘龙牡汤加减有一定疗效。部分更年期综合征伴上述症状者,可用二仙汤加桂甘龙牡汤一起用。其中肝肾阴虚为主者,加地骨皮、炙鳖甲,仙茅、仙灵脾可以少用或不用,汗出多的用煅龙牡。阴阳两虚者知柏地黄丸、二仙汤同用。仲景还有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等相类方,张仲景用治疗太阳病中的坏证、变证。
桂枝加人参功能补气温阳解表,《伤寒论》原治发热下利,表里不解者,病机属脾虚兼表证,属表里同治。用桂枝、甘草、白术、人参、干姜,表现有太阳表证,同时有脾虚的腹泻,或者是食欲不振。笔者临床上多用于治疗一些慢性结肠炎患者,因受寒而诱发结肠炎,可以用桂枝人参汤,人参也可改用党参、太子参取代。
桂枝加黄芪功效补气和营固表。《本草新编》说,桂枝有汗宜止,无汗宜发。桂枝既不是发汗药,也不是止汗药,桂枝是一个调和营卫的药。营卫不和可能是汗下淋漓,可能是无汗。如果出汗太多,有气虚证者,桂枝加黄芪一起用,桂枝加黄芪汤就是桂枝汤加黄芪。同类处方有三:黄芪建中汤、黄芪桂枝五物汤与桂枝加黄芪汤,这3方的组成成分相同,但其剂量及君药不同。所以朱丹溪说,卫有风邪,故病自汗,以桂枝发其邪,卫和则表密,汗自止,非桂枝能收汗而治之。桂枝不是收汗的,旨在调和营卫。张石顽说,麻黄外达而祛寒,遍彻皮毛,故专于发汗,桂枝的功效是解肌。笔者在前面介绍过,无论有汗、无汗,只要病机属于营卫不和者,均可以用桂枝汤加黄芪治疗。
桂枝加大黄《伤寒论·太阴病篇》:“太阳病,医反下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桂枝汤证未去,同时伴有“大实痛者”,里有腑气不行,所以用桂枝汤解表,再加生大黄通大便,属于表虚里实证。笔者曾治一慢性肾功能不全案,病机属本虚标实,本虚多见脾肾阳虚,补脾肾之阳治其本,用黄芪、党参、桂枝(或者肉桂)、白术、茯苓、山药、仙灵脾、巴戟天、金雀根,再用大黄、枳实、厚朴、六月雪、泽泻、桃仁、积雪草等,泄其湿浊瘀毒。使病人每天大便2~3次,小便通畅,让诸邪有出路。经过恒心调理,不仅症状逐渐改善,肌酐、尿素氮逐渐下降,接近正常。
桂枝加干姜功能振奋中阳,代表方是桂枝人参汤。《伤寒论》:“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脾虚寒湿兼表邪不解,方用桂枝解表,干姜温中,人参、白术补气健脾。其类方是黄连汤,治疗上热下寒,腹中冷痛。这一类处方现在临床上用于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肠克隆恩病,寒热并用,通涩并用,有一定疗效。桂枝与干姜,再加黄连,寒热并用,另一方面用健脾利气药白术、茯苓、白扁豆、薏苡仁、枳壳、陈皮、厚朴与收敛止泻药石榴皮、肉豆蔻等合用。实践证明,收敛药一用造成便秘,腹部胀痛更加厉害,通塞并用,寒热并调,相反相成。这一类病的病机往往虚实兼夹,寒热并存,用黄连汤和桂枝人参汤,非常合拍。
桂枝加薤白头功效通阳散寒,代表方是枳实薤白桂枝汤。此方《金匮要略》中治疗胸痹阴寒痰浊偏盛,心中痞闷,胁下逆抢心,用枳实、厚朴、薤白头、桂枝、瓜蒌。冠心病心绞痛的诱发因素很多,疲劳、失眠、受寒、饮食过饱、油腻吃太多、情绪过分激动都可以诱发心绞痛,但是临床上比较多见的是天气暴冷。对于冠状动脉不太通畅有斑块的患者,容易诱发心绞痛或者心肌梗死。临床上对心绞痛经常用活血化瘀方法来治疗,这主要是受了西医学说的影响,虽然有一定疗效,但从中医辨证的角度分析,由于寒邪外袭,寒性凝滞,寒主收引,导致血脉痹阻,不通则痛。用桂枝、薤白头通阳散寒,两药辛味可以通络,这是治本之策,再佐活血化瘀之品,可以相得益彰。根据实际情况剂量可以稍大一些,往往立竿见影。
桂枝加葛根解肌和营卫,代表方桂枝加葛根汤。原方主治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可以疏通太阳经经气,解肌祛邪,调和营卫。笔者曾治一空调病案,患者在空调室内伏案工作良久,出现颈部、肩胛骨、背脊处酸痛板滞。此风寒外束,营卫不和,太阳经输不利,筋脉失养。患者过去有颈椎病史。处方:桂枝、葛根、麻黄、蔓荆子、川芎、细辛、木瓜、当归、丹参、鸡血藤、独活、伸筋草,10天后症状基本消失。嘱其远离空调,注意体位姿势,并加强“米字操”锻炼。
桂枝加厚朴、杏仁解表降气平喘,代表方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此方主治风寒在表,咳喘气逆。《伤寒论·太阳篇》:“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临床素有明显支气管炎患者往往受寒而发作。用桂枝汤疏解表邪,加厚朴、杏仁旨在降气平喘。肺主气机的宣发和肃降,因感染外邪而致宣发和肃降失调,肺气上逆而发咳喘,所以笔者临床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继发感染时,在解表祛邪止咳的同时,常仿仲景法加入利气、降气的药物,如厚朴、枳壳、金沸草等,可以加强疗效,此即“治咳先治痰,治痰先利气”之理。
桂枝加芍药、知母功能祛风湿,温经散寒止痛,代表方桂枝芍药知母汤。此方主治风湿历节疼痛,肿大变形。常用于治疗坐骨神经痛,患者常常因为受寒,或者久立、久行,疲劳过度,或者体位姿势不正确,导致病变发作。桂枝芍药知母汤原方由桂枝、芍药、知母、附子、麻黄、生姜、白术组成,此方寒热并用,温经散寒止痛作用明显。笔者在此方基础上加入徐长卿、鸡血藤、忍冬藤、伸筋草、独活、秦艽。疼痛甚者,可以加用乳香、没药、五灵脂等,止痛效果更好。同类方乌头汤(麻黄、芍药、黄芪、甘草、乌头)治疗寒湿痹阻,关节剧痛,痛处不移,不可以屈伸,方中也可以加入桂枝。
桂枝加当归功能散寒通脉,代表方当归四逆汤。此方主治寒凝经脉,手足厥寒者。笔者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雷诺氏症、深部静脉栓塞、血管神经性头痛等,效果很好。曾经治疗一位深部静脉栓塞患者,经西医诊断明确,但久治少效,来诊时诉下肢冷痛,行走困难,诊其舌苔白腻,舌下静脉瘀紫。此血虚寒凝,血脉痹阻。处方:当归、桂枝、赤白芍、细辛、甘草、木瓜、木防己、伸筋草、忍冬藤、姜黄、延胡索、徐长卿、威灵仙等,加减治疗一月余,症状控制,病情稳定。
桂枝加黄连功能清上温下,和胃降逆,代表方黄连汤。此方主治上热下寒,腹中冷痛,欲呕吐。笔者在临床发现许多慢性胃肠病,病机寒热交错者颇多,不少患者因受寒而发作,即使辨证属热者,也与受寒有关。所以在治疗中常寒热并用,黄连汤是最常用之方。方中桂枝、黄连、干姜、人参的配伍,堪称经典,屡试不爽。曾治一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腹痛腹泻时作,大便不成形,有时伴有黏液,一日4~5次。处方:桂枝、黄连、干姜、党参、白术、白芍、防风、木香、马齿苋、薏苡仁、白扁豆、葛根、芡实、石榴皮、延胡索、徐长卿,陈皮,上方加减治疗4月余,症状明显好转,大便每天1~2次,基本成形,无腹痛。因为患者怕痛未作肠镜复查。
桂枝的用量及禁忌
桂枝的用量《伤寒论》中桂枝用量最多5两,有1方,乃温阳、平冲逆的桂枝加桂汤。温心阳、祛风湿痹痛用4两。一般用2~3两,用3两者17方,用2两者7方。最少用6铢,有1方。按柯雪帆先生研究1两=15.克=24铢。现代临床常用量为6~9克,必要时可以用至12~30克。关键是辨证正确,配伍合理,用得好往往可以出奇制胜。
桂枝的禁忌一般来说,阳盛气浮,里有火热者不能用。《伤寒论》:“桂枝下咽,阳盛立毙。”另外,湿热证一般不用,“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肠燥津枯者不用,桂枝附子汤“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则去桂。《药性集要便读》:“舌绛、神昏、发斑、鼻衄、血热症皆忌用。”
猜你喜欢:
民间中医拿证难,难于上青天!
从民间中医考核上岗看中医的困境!
最好的全科医生就是中医,未来前途无量!
中医应全面终止《医师资格证》,改用临床考试!
世界都开放中医治疗,唯有中国还对中医设限!
与其规范“非法行医”,不如全面放开!
中国要实现全免费医疗,非中医不可!
治癌用西医必死,用中医应该这样治!
山东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北京看白癜风哪个医院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