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之后,阴盛至极,一阳初生,最耗阳气的

冬至,又称“冬节”、“贺冬”,华夏二十四节气之一、八大天象类节气之一,与夏至相对。年12月21日18:02:12,我们将正式迎来冬至节气!

“冬至”是数九的第一天,所谓“冷在三九”,一年中最寒冷的几个月就要来了。

阴极之至,阳气始生,除了寒冷,冬至也是一年中阴阳转换的关键节气。

“冬至一阳生”,这一天,天地间的阴气盛极,而阴阳本为同根一体,阴到了极致,就会转化为阳。

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26)。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昼越短。

据传,冬至在历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经是个很热闹的日子。比较常见的是,在中国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俗话说:“冬至到,吃水饺。”而南方则是吃汤圆,当然也有例外,如在山东滕州等地冬至习惯叫做数九,流行过数九当天喝羊肉汤的习俗,寓意驱除寒冷之意。

冬至三候

中国古人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

1蚯蚓结

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

2麋角解

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

3水泉动

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冬至节气,养生该注意什么呢?

中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1食疗进补

冬至是全家团聚的大节日,一定要回家吃饭,而且要吃滋补的食物。“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南方尤其是江南地区的习俗是全家吃汤圆,北方的习俗是吃饺子和馄饨。

“冬天进补,春天打虎”,冬至过后更是大补的最佳时机,但尽量避免过食辛辣刺激的食品。因为冬季吃的肉类等肥甘厚味较多,易导致饮食不化,聚湿生痰,辛辣食物一下肚便生阳动火,内热积聚,郁热上冲,与痰一起变成痰热之邪则更麻烦。所以建议在食用热性食物的同时,也得吃一些补充津液稍清凉的食物,如荸荠、藕、梨、萝卜、白菜等。

生萝卜生津止渴,去风热,抗病毒,熟萝卜健脾消食,降浊气,化痰。如果这个季节有轻微的干咳,马上吃几片生萝卜,感冒的时候或者有痰的时候可以用白萝卜煮水喝。北方室内有暖气比较干燥,最好用上加湿器,多吃滋润的食物,少食辛辣油腻之物。如果上火了比如口腔溃疡等,可以喝上几天乌梅三豆饮。

2御寒保暖

冬至是冬天到极点之时,看起来一片萧瑟,没有生机,其实阳气马上要开始萌芽,这是天地阴阳转换的关键节点。冬至开始,进入了“数九寒天”。从今日起,为“一九”的第一天,直至“三九”会越来越冷。所以,注意保暖,保护阳气不受寒气所伤是必须的。“寒则涩而凝之”,人体气血运行会在此时变的更加缓慢,如再为寒邪所伤,则周身气血更易发生拥堵。

因此,平素血液粘稠度高的高血脂、高血糖、高胆固醇患者,尤其老年人应特别注意保护自己不受寒邪所伤。出门应带帽子、围巾,重点保护头部、颈部、胸腹部,因为此时为脑梗塞、心肌梗塞等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高发季节。

但需注意的是,温暖也应适度,以自我感觉不燥热,身体不出汗为宜。过于温暖,身体处于出汗状态,则不利于阳气闭藏,反而更易生病。

3起居宜忌

冬至在养生学上是一个最重要的节气,主要是因为"冬至一阳生"。冬至到小寒、大寒,是最冷的季节,患心脏和高血压病的人往往会病情加重,患"中风"者增多,天冷也易冻伤。

因此,在寒冬季节,对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患者来说,要特别提高警惕,谨防发作,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1、注意防寒保暖。在气温降到0℃以下时,要及时增添衣服,衣裤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软宽松,不宜穿得过紧,以利血液流畅。

2、合理调节饮食起居,不酗酒、不吸烟,不过度劳累。

3、保持良好的心境,情绪要稳定、愉快,切忌发怒、急躁和精神抑郁。

4、进行适当的御寒锻炼,如平时坚持用冷水洗脸等,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和耐寒能力。

5、随时观察和注意病情变化,医院检查,服用必要的药物,控制病情的发展,防患于未然。

严冬时节还要注意老人的低体温。低体温是以35℃为界限,低于35℃者为体温过低。由于老人出现低体温后,可能无任何不适与痛苦,所以往往容易被忽视。体温过低的老年患者,发病多缓慢,甚至危及生命时也无明显症状。这类病人一般不出现寒战,但得不到及时治疗就会出现意识模糊。语言不清,继而昏迷,体温随即降至30℃以下。此时,患者脉搏及呼吸甚微、血压骤降、面部肿胀、肌肉发硬、皮肤出现凉感。因此,在寒冷的冬季,老人的居室应采取防寒保暖措施。

4避免过耗

冬季主闭藏,闭藏的过程也是保护阳气的过程,是身体养精蓄锐的过程。所以早睡晚起,不做剧烈运动,不出大汗,减少思虑,减少欲望等,都是帮助身体在闭藏。一天到晚捧着手机,追剧熬夜,夜跑,晚上各种爬梯……都是在任意地消耗身体宝贵的肾精和阳气。

《黄帝内经》中说: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现代人正是在把反常的生活方式当做正常,怎样收敛心神,淡定从容地生活是我们这个时代一个重要的功课。不要等到身体亮起红灯,发出严重警告了才悔之晚矣。

5护心阳

冬至时,阴气最盛,阳气归零,如果身体某方面的功能比较弱,冬至前后的反应就会比平时明显。这个时候不舒服的地方往往表示那里的阳气不足。有的人腰痛,有的人拉肚子,有的人膝盖冷,这些都是阳虚的信号。

冬至后,人体心阳最弱,最容易出现问题。有些朋友冬至前后感觉比平时难以入睡,特别是到夜半时分,很可能是心阳不足,是心脏功能变弱的信号。发现身体异常要及时就医。也一定要注意保暖,晚上用热水泡脚,每周炖一两次羊肉汤喝。

6心情愉悦

冬至期间,草木枯衰、天寒地坼的自然环境常使人触景生情,抑郁寡欢,情不外达而郁于内,易致气血失和,诸病皆生。

七情和悦乃健康长寿之基,也是养护脾胃的核心要素之一。临证常强调“药以治病,医以疗心”,十分注重与病人的交流环节,对于此类疾病患者,常通过倾听、疏导、安慰等方法消除患者顾虑,减轻其负面情绪。

并擅用玫瑰花、合欢花、白梅花等花类中药疏肝和胃,行气解郁。盖因花者,味香可调神,气芳可辟秽,质轻而灵通,性质温和,非燥烈而无以伤阴,具有良好的活血理气,养心安神功效,尤适用于伴情志不遂的脾胃病的防治。

冬至一阳生

冬至和夏至一样,是一年中,最最重要的两个节气。(冬至比夏至更厉害一点)

在这昼最短、夜最长的冬至节气里,我们要过一段什么样的时光呢?

「冬至一阳生」,古时冬至放假7天,因此时正是天地阴阳相争的关键时刻。「节」,亦是「劫」。

我们没有这样的悠长假期,在冬至前一天(今天),进入安身静体的状态,平复自己,让身体中的一息真阳,慢慢发展壮大。

冬至,一段减省欲望的日子,一段蓄势待发的日子。

1冬至前后,避开它,一个冬天不生病

冬至前后,有一种很可怕的东东,会不定时出没,那就是——风。避开他的物理攻击和魔法攻击,整个冬天都不容易生病。

避风是非常重要的。

「神仙也怕脑后风」、「风者,百病之始也」。

防范简单的风寒,相对容易。降温的时候,几个穴位集中的关键部位穿暖了就行。

后脖颈:围巾,一定要多绕几绕,整个后脑,后颈都保护到,这是帽子和衣服之间的薄弱之地。

腰腹:艾绒肚兜,贴身背心

膝盖,脚和脚踝:护膝,长筒靴,高腰袜子,厚底鞋子

防风寒好办,冬至前后,更需要防范的,是「虚风」。

「圣人避风,如避矢石焉。」

圣人躲避风,需要像躲避射来的箭矢与投来的石块一样。这里的风说的可不是普通的风,而是在八个重要的节气前后,刮起来的虚风。

八个重要的节气是: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什么是虚风呢?

「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者。」

可以说,虚风,就是一种不那么正经的风。

对冬至来说呢,正常的风向,是西北风,寒冷而正经。而不正经的风呢,就是从南方或者东南方吹来的风,也就是虚风。

那么多大的风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呢?5级。

《灵枢?九宫八风》:太一居五宫之日,疾风折树木,扬沙石,各以其所主,占贵贱。

所以我们要躲避的就是这种折树木,扬沙石,起毫毛之风。起码为5级以上的风。

也就是说:在冬至当天和前后一天,如果发现5级以及更大的风,而且风向是南风或东南风。这种风主伤害,如果再逢人之虚,轻则感冒,重则大病。就算是身体健康,受了这个风都有可能给健康埋下隐患。

这三天(冬至前,冬至当天,冬至后一天)如果能避开这不正经的风,这个冬季很多疾病都会避免于无形。这个周末,能不出门,就不要出门。宅着,是对冬至这样的大节气,最好的尊重。

实在要出门的话:

尽量不要在户外停留,穿好防风的衣服;

头颈部重点防护:围巾、帽子;

要出汗,如果出汗的话,更要注意避风;

如果是体弱的人,无论刮不刮风,都在家休息为好。

今年很幸运,冬至前一天在周末。冬至当天如果要去上班,穿好防风的衣服,戴好围脖,别着凉,别着慌,早做准备,欣然前往。

2冬至大如年,睡觉大过天

睡要睡好冬至夜,玩要玩好夏至天。

节气是一个坎,天地间有变,体弱的人会感觉不舒服,病弱的人,特别容易在节气的时候,挺不过去。因此,大节气,要从节气前一天开始养。

你可能听说过,抽烟,喝酒也长命百岁的人(当然并不提倡,只是举例),但是你一定没听说过天天熬夜也会长寿的人,熬夜,对身体真的很伤很伤。

我们不能冬眠,但是冬天的睡眠时间,一定是四季中最长的。

亥时(21~23点)上床,子时(23~次日1点)深睡,如此阳气入阴,与一阳相合,便得一刻千金的好睡眠。

连续3天,深睡饱眠,让身体平安地度过阴阳转换的时刻。

睡前可以做做「还阳卧」。

方法是这样:睡觉时,身体自然平躺,髋关节放松,腿似环,两脚心相对,脚后跟最好直对着会阴(如果能顶着会阴最好)两手心放于大腿根部附近,掌心向着腹部。

保持还阳卧15分钟后,再伸直腿,就很容易睡着。单独做还阳卧,因为姿势比较较劲,抻筋,很难放松下来,不容易睡着,但是好处是这个姿势会把气血往下引,渐渐会感觉手心肚皮发热,脚心发热。不要着急,保持15分钟左右,自然伸直大腿,这时候很快便会睡着啦。我们平时想的太多,气血能量都在脑子这里,自然睡不着。

3敲敲胆经,帮助生发

冬至一阳升,是阳气生发的日子,借助节气的力量通经络。冬至前后,多敲胆经,手动帮助阳气更好的生发。

方法:找到大腿外侧裤缝的位置,手握空拳,稍稍用力,自上而下地敲10分钟,从大腿敲到膝盖,最好是在上午的阳光底下,敲至身体发热。胆主升阳,这个时候,敲敲胆经,帮助气血更好的萌发。

整个冬至节气都很适合敲胆经,冬天进补多,如果身体的经络不通,相当于身体里的河流不够顺畅,那么进补来很容易上火,多敲敲胆经,让经络畅通,吃进来的食物才会更好的变成气血。

而不是「气有余便是火」的火气,扰乱身体。

敲久了就会发现,手疼真的很影响坚持,拍打板更好着力,也更好把力聚到一个点上。手不疼,力道还特别往里渗透。建议来两个,左右开弓,别提有多爽了。坐着站着都可以敲。

冬至养生核心

滋阴、藏阳、敛心阳、强脾胃。

给明年春天阳气生发打好基础,提供能量。

因此冬至养生我们就要做好:

1防寒

寒生百病。

此时天气极寒,“冬三月,干冷冻皮肉,湿冷冻筋骨”;在长江以南湿冷的地方,穿得再厚,我还是能感受到,肩胛骨处的寒意。

受寒就是耗损阳气!

老年人因阳气过弱,最好中午以后再出门!在天气晴朗的日子,出去晒晒太阳,补补阳。

2滋阴

01.睡好觉。

南怀瑾老先生说过:“中药、西药都不如早点睡觉。道教:我还是相信睡觉”。

睡觉就是顺时养阴,以敛心阳。这个社会能静下心的人才是狠人!

想好好睡觉,晚餐7分饱,随时随地轻轻按揉太冲穴、大陵穴消除肝火、心火,睡觉之前温水泡泡脚,搓搓脚底板。实在不行,我前面说过吃几天“褪黑素”,总之这几天要睡好睡饱!

《五经通义》:冬至后阳气始萌,阴阳交精,万物始成,气微在下,不可动泄。冬至后是天地人体积蓄精气,养育阳气的时机,要节制房事。不只是房事,《后汉书》中也说:男子贵在清心寡欲以养其精,女子应平心定志以养其血。否则伤伐生机,祸患暗生。

02.泡脚。

身冷脚下寒,而冬至寒气通于肾,因此上床之前,泡泡脚,搓搓脚底板,也可以艾灸涌泉穴、太溪穴,不仅滋肾阴还温肾阳,更可以助眠。

泡脚、搓脚、艾灸,都要忌汗!

人们常说的“体内有病脚先知”,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双脚堪称身体晴雨表,有些表现,还是要提前了解,合理的护理、保健,才是最好的,这些保健事宜,做好一个也好。

藏药浴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年11月28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三届常会上,中国申报的“藏医药浴法——中国藏族有关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识与实践”通过审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也是中国第40个入选《非遗公约》名录的遗产项目。

什么是藏药浴?

藏医药浴法,藏语称“泷沐”,是藏族人民以土、水、火、风、空“五源”生命观和隆、赤巴、培根(三者被藏医理论认为人体内存的三大因素)“三因”健康观及疾病观为指导,通过沐浴天然温泉或药物煮熬的水汁或蒸汽,调节身心平衡,实现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传统知识和实践。

藏医理论认为隆、赤巴、培根三大因素是构成人体的三种能量物质,也是引发疾病的三种因素。它们在人体内保持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动态平衡关系,共同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理机能。如果人体受到饮食与起居等内外因素的干扰,三因素偏盛偏衰、相互对抗而失去平衡和协调,将发生病理变化,引发各类疾病,成为发病的根源。

选择藏药浴的四大理由

理由一:与世界未来医学发展方向一致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21世纪的医学将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从重治疗向重预防发展,从对病源的对抗治疗向整体治疗发展,从对病灶的改善向重视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从强调医生的作用向重视病人的自我保健作用发展。

藏医学既承接了中医学药学天人合一的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宇宙的协调统一,又具有西方解剖学的精确。在治疗上既充分使用了东方医学所使用的传统药物及炮制技术,又有大量青藏高原独有的动植物、矿物等天然药用资源,使其组方和制剂具有不同于其它药物的独特疗效。

理由二:集心理疗法与药物疗法于一体

藏医药是建立在三因学说的基础上的,三因即隆、赤巴、培根,三因平衡则人体健康,三因失衡则疾病产生。人体的疾病主要是由于饮食起居不当及人的“嫉、贪、慢、嗔、痴”五毒引起的。

因此,藏医学认为,疾病的治疗要与心理的治疗同时并重,这一特点使藏医药学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引导人的机体进入到养生保健的自然状态,开启了人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gweizaoxiea.com/ywzh/99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