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阳痿的新闻与僵

1中国新闻文风的癌症:没有直接引语

刘其中在《诤语良言》中讲了一个我可能在清华大学新闻学课堂要经常引用的故事:年刘其中在天津世界兵乓球比赛中采访了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并按照规定送稿给在场的天津市政府有关部门审稿:

萨马兰奇说,要组织好大型国际体育比赛,必须有两个条件,一是准备工作必须井井有条,二是东道主必须有较高的运动水平。

他说:“这次世兵赛的成功举办表明,中国已经完全具备了这两个条件。这次大赛的组织工作非常成功。”

他还说:“这次世兵赛的成功举办还表明,中国完全有能力举办更大规模的国际体育赛事。”

审稿人对这篇稿件的文字没有作任何改动,但是把直接引语的引号统统删除了。

刘其中在书中引用了英国作家刘易斯.卡塔尔的一句话:“没有图画、没有对话的书,有什么用处?”托尔斯泰在谈到《战争与和平》一书的力量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不叙述,我不解释。我只展示,我让我的人物为我说话。”

我曾经多次撰文写道:“不能产生画面、没有直接引语的新闻,有谁去看?”但是,正如刘其中指出的,在中国记者编辑队伍中,喜欢使用、善于使用直接引语的只占极少数。

大量使用直接引语的新闻写作风格早在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记者这个职业诞生之初就开始成为最有效的新闻文体。早期的那些大力倡导并使用这种文体的一些西方记者后来都成了大作家。如海明威等等。美国那个时代的现实主义传统就是依靠这些记者在他们的新闻报道和采写中形成的风格。

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新闻报道与写作》教材中写道:“报道新闻应该进行‘展示’而非‘陈述’的定律就是:必须把直接引语写入新闻的重要部分。记者在采访时都会留意闪闪发光的言辞、犀利透彻的评说以及新闻人物对新闻事件的简要概括。直接引语能使新闻事件更具戏剧化色彩,能使读者直接聆听新闻人物‘说话’。

此外,它还是帮助读者做到真实报道的手段,能使读者直接感受到新闻事件是否真实。总之,如果新闻中使用了直接引语,读者就可这样推断:既然新闻事件的参与者在直接说话,那么这件事必定真实无疑。“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新闻学教程则认为,直接引语会使新闻增加色彩,提高可信程度。使用直接引语是在说话人与读者之间建立了直接联系。直接引语具有个人的性质。

一看见引号,读者马上就会意识到,下面的内容必定非同一般.直接引语还能改变新闻的节奏和韵律,使扳着的面孔骤然”多云转晴.”刘其中进一步解释说,直接引语是不同身份、不同个性的新闻人物所说的话,使用了直接引语的新闻会更富人情味,语言上会更富色彩,行文上更富变化,读者读起来会更感到亲切生动。

直接引语是常常是新闻中的点睛之必,会给读者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对于中国媒体来说,最为重要的一点是,直接引语一般都有出处,即消息来源。一旦因引述内容而陷入诽谤官司之类的麻烦,记者只要引述无误,都可以避免或减轻自己在法律上的责任。如果从新闻编辑记者和主编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来判断,中国近些年来的大量媒体被告事件不乏与该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太多的发表记者个人观点而不使用或少是用直接引语有关。

年,刘其中对《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美国三大报使用直接引语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这三家美国大报在新闻中使用了直接引语的占93%,其中一篇高检使用了三条以上直接引语的高达76%。在美国的报纸上,几乎是没有直接引语就不成新闻报道。

而中国新闻界是什么情况呢?刘其中的调查()显示,《人民日报》使用了直接引语的新闻仅占8%,新华社使用直接引语的新闻仅占5%.刘其中还对香港两家有影响的报纸《明报》和《东方日报》使用直接引语情况做了调查(),发现两报使用直接引语的新闻仅占3%。我最近随机抽查了《中国青年报》,发现这家全国公认的高质量报纸在直接引语的运用上远远低于国际水准:

·河南着手防治“交通厅长腐败”   

·全国青年外事工作会议召开

·韩警方逮捕大邱地铁纵火嫌疑犯

·民企国企平起平坐

·第46届“荷赛”儿童大奖评出

·渤海湾一滚装船遇险

·沈阳取消“民办公助”学校

·韩国第三大企业集团老板被捕

·雷锋传人汪家胜

上述九条新闻中使用直接引语的仅有一条《雷锋传人汪家胜》。

再看一看《中国青年报》年2月28日的头版,共有12条新闻:

·中共中央举行民主协商会

·胡锦涛会见卡斯特罗

·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第三十二次会议

·全国政协举行第四十八次主席会议

·纪念学习雷锋活动40周年大会在京隆重举行

·全国学习雷锋、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名单

·全国学习雷锋、志愿服务先进个人名单

·李泓霖:志愿行动从中国走向世界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青年志愿者李泓霖在纪念学习雷锋活动40周年大会上的发言

·高校毕业生就业将取消各种政策性限制

·团中央20万元团费紧急支援新疆灾区

·发生爆炸的北大清华餐厅恢复营业

  上述新闻作品中,使用直接引语的仅有《李泓霖:志愿行动从中国走向世界》一条。

  刘其中说,没有消息来源,意味着这是记者自己的观点。这会导致读者对报道客观性的怀疑。

最为可惜的是下面两条现场新闻,本来很自然地就可运用直接引语增强其感染力和现场感,但是,记者却一个字的直接引语都没有引用:

震后第一所帐篷小学开课

据新华社新疆巴楚2月26日电(记者陈国安高峰)在新疆地震灾区的琼库尔恰克乡十八村,克孜力克姆小学在历经毁灭性灾难后,今日恢复上课。

新疆军区某部战士们在克孜力克姆小学原校舍的废墟旁边,搭建了6个帐篷,课桌整整齐齐地摆在帐篷里。记者赶到学校时,一百多名学生已经整齐地站立在操场上。巴楚县教育局副局长奥斯曼·米吉提介绍说,在此次地震发生时,当时在校的学生没有伤亡,因为当时大家都在操场参加升国旗仪式,另外有13名学生死于家中,25名学生受伤。

奥斯曼·米吉提介绍说,琼库尔恰克乡小学、中学和分校近期有望复课。目前最紧缺的是课本、教材和桌椅。

新疆震区抢险工作基本结束灾民住进帐篷吃上馕

《中国青年报》巴楚2月26日电(乌鲁木齐晚报记者姚刚)今天,新疆巴楚-伽师没有人员伤亡增加的消息,震区抢险工作基本结束。

目前,灾区被埋压人员已基本抢救出来,医院接受治疗,多人在临时医疗点得到救治。3天来,当地政府共发放近12万个馕,并调运多吨面粉,解决灾民的吃饭问题。

3天来,有关部门向灾区运送了10吨塑料薄膜和顶帐篷,从外省调运的顶帐篷也将在26日晚运抵巴楚灾区。当地政府和部队已采取措施,准备连夜将帐篷发放到灾民点。新疆自治区筹集了3万条棉被,现已发放到位。

记者在受灾较重的巴楚县阿拉根、色力布亚、琼库尔恰克3个乡发现,目前灾民的情绪基本稳定,部分灾民已经开展自救,用木条和当地政府分发的塑料薄膜搭建临时新家。

2重大新闻不提供背景,百害而无一利

在所有的新闻报道中,与公众利益最密切相关的毫无疑问是时政新闻。在时政新闻中,政府部门的人士变动,毫无疑问是公众最需要知道的。但是,中国媒体对于这类公众需要知道的新闻人物、新选举或任命出来的领导人,往往是由新华社或《人民日报》发几十个字的短消息,通报这位新市长、新书记的名字,其他好象都属于保密范围,公众无权知晓。如《人民日报》2月21日报道:

龚学平当选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韩正当选上海市市长蒋以任当选上海市政协主席。

本报上海2月20日电记者谢卫群报道:上海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今天选举龚学平为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选举韩正为上海市市长;选举滕一龙为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在19日闭幕的上海市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蒋以任当选为市政协主席。

当上海新市长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新闻里的时候,必须对他的背景作充分的交代。刘其中对那种不交代人物背景的新闻报道实在不敢恭维。他说,“这些新人是经过严格挑选或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锻炼成长起来的,他们在新的岗位上是要领导大众、是要为人民服务的,人民肯定   四川壤塘县人武部回归军队建制12年,始终保持与藏区群众血肉联系,使万名生活贫困的藏区人民,过上了幸福文明的好日子。他们先后56次受到成都军区、四川省军区的表彰奖励,并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伴着5月飞雪,我们走进高原,聆听他们的故事……

平均海拔米,年平均气温4.8摄氏度,北部无霜期仅25天的壤塘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麓的褶皱里。年初的一天,一辆北京吉普车拉来了壤塘县人武部回归军队的第一届班子领头人———部长刘维芳、政委李尚武。他们在乡村转了20多天,既为恶劣的自然环境感到吃惊,更为当地贫困落后的生活感到震撼。他们想不到全县3万多人,竟有40%吃不饱,不少户全家只有一身出门衣服。大灾之年,一些人饿得受不了,竟以草根、树皮充饥。

面对严酷的现实,部党委会“一班人”立下铮铮誓言:不管地理条件如何受限,自然环境如何恶劣,只要穿这身军装,就要想一切办法为乡亲们实现温饱努力!

要在雪山草地让乡亲们吃饱穿暖实属不易!武装部官兵走进村庄、农户,与藏区群众结起扶贫帮困对子。阿诗玛村是全县最偏僻、最贫困的一个村,不通公路不通电,乡亲们一直过着刀耕火种、靠天吃饭的日子。年大雪刚开山,人武部官兵就驮着背包,带着干粮,挎着水壶,骑马进了村。他们争取到资金20多万元,在村里推广科学养殖技术,引进了良种间种套种技术,为户牧民安装了太阳能蓄电池。经过两年艰苦努力,全村基本形成了“造血功能”较强的经济格局,集体经济由元上升至12万元,人均年纯收入由元上升到元,全村有户人家脱贫。

“外面进不来,里面出不去”,也是造成壤塘藏区群众生活贫困的重要原因。从年冬季开始,武装部领导带领民兵开展起了为期数年的交通大会战。尽管风雪遮住了路标,冰雪冻住了步伐,但丝毫没动摇大家“只要藏区群众过上好日子,不说下雪,就是下刀子也要上”的决心。他们昨逢暴风雪,今战泥石流;逢山开路,遇河搭桥,12年先后修通了9条公里公路、40多座桥梁。昔日天堑如今变通途,形成了连接两省七县的公路交通网络。

壤塘县领导告诉我们:12年来,人武部官兵行程3万余公里,先后对22个乡村实施扶贫帮困,使多户群众越过了温饱线。乡亲们称解放军为“穿军装的活佛”!

为把现代知识带进高原,让愚昧落后远离牧区,人武部官兵采取定点辅导、集中学习等方式,办起“雪山夜校”和科技培训班,不间断地深入乡村传播新知识、新信息、新技术。为使藏区群众融入社会大文明,他们承包了全县的“村村通”工程,为每个乡镇安装了卫星接收设备,使古老的藏区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南木达乡过去只有一所小学,为让孩子们都有书读,在运输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武装部人员肩扛背驮,硬将50多吨建筑材料送进了60公里外的山中,历时4年,建起了该乡的第二所学校。他们还与67户人家结成“穷亲戚”,常年实施“换工助学”,确保了孩子们安心学习。

12年来,壤塘县人武部先后帮助5个乡村建起了小学,将多名藏区孩子请进了课堂,其中多人考上了初中、高中,13人考上了中专、大学。

年9月,壤塘县棕柯乡与近邻炉霍县宗麦乡发生草场纠纷,双方数百人聚集一起,要一比高低。千钧一发之际,人武部领导率领工作组赶到现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及时将一场流血冲突制止。事后,双方都带着哈达上门感谢子弟兵:“要不是武装部的‘金珠玛米’及时出手相帮,我们不知道要干出什么蠢事!”

在壤塘藏区,还传颂着一个藏族阿爸与68个“儿子”的故事:年,68岁的孤寡老人确尔森因患眼疾双目失明,老人失去生活信心,几次欲寻短见。人武部领导知道此事后,安慰他:“老人家,如果不嫌弃,就让我们做你的儿子,为你养老送终吧!”从此,官兵和民兵照顾起了老人。没生活日用品,大家给他买;没粮食吃,官兵给他送去;生病了,医院治疗。就这样,先后有68位官兵、民兵一照顾老人就是9年。4月中旬,人武部副部长格木基调新单位任职,临行前他特来向老人辞行。老人满含热泪,用动人的歌声为“儿子”送行:“藏族和汉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我们的妈妈叫中国,叫中国……”

请再跟我一道点评一下这篇通讯:

雪山(雪山能说话吗?这是记者个人感情的抒发。新闻在于用事实说话,展示事实,而不是讲述记者的感觉)诉说着子弟兵的恩情(用字太大、太空,应该用一个具体感人的细节和充满了人情味的故事展示子弟兵的恩情),草地铭记(草地有记忆吗?写新闻不是写诗)着“金珠玛米”的功绩(又是一个空洞的词,为什么不能用一个鲜活的故事或事实来展示这个功绩?)!

四川壤塘县(四川壤塘县在哪里:除了当地读者外,谁会







































视频营销
在北京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gweizaoxiea.com/ywzh/29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