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无比山药丸,出自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健脾补肾。用于脾肾两虚,食少肌瘦,腰膝酸软,目眩耳鸣。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蛋白尿、血尿、遗精、尿频、阳痿、早泄、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老年痴呆、尿道综合征、肾病综合征等证属肾虚阳衰的病症。
方歌六味地黄去丹皮,五味赤脂苁蓉宜,菟丝牛膝巴戟仲,脾肾双亏气血益。
组成山药二两(60g)苁蓉四两(10g)五味子六两(g)菟丝子杜仲各三两(各90g)牛膝泽泻干地黄山茱萸茯神一作茯苓巴戟赤石脂各一两(各30g)
用法上药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食前,温酒下,温米饮亦得。服之七日后,令人身轻健,四体润泽,唇口赤,手足暖,面有光悦,消食,身体安和音声清响,是其验也。十日后长肌肉。此药通中入脑,鼻必酸疼,勿怪。现代用法:水煎服,各药按比例酌减。
功效温阳益精,补肾固摄。
主治治丈夫诸虚百损,五劳七伤,头痛目眩,手足逆冷,肾气虚惫,耳鸣腰酸,冷痹骨疼,遗精盗汗,尿频遗尿,带下清冷,舌质淡,脉虚软。或烦热有时,或冷痹随,饮食虽多,不生肌肉;或少食而胀满,体无光泽,阳气衰绝,阴气不行。起阴阳,安魂魄,开三焦,破积聚,浓肠胃,强筋练骨,轻身明目。
方解
本方原名"无比薯蓣丸",首见于唐《备急千金要方》"治诸虚百损"。后因"薯蓣"二字讳名改为"山药",故《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收录时改为"无比山药丸",延续至今。
脾肾双亏,气血不足,寒湿内蕴是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脾虚则气血生化乏源故头晕乏力,心悸气促,眼花,皮肤苍白。肾虚失于固封则尿色呈酱油或葡萄酒色,肾虚耳窍失养则耳鸣。脾肾阳虚,寒湿内蕴,逼迫胆汁外溢则皮肤、巩膜黄染。治疗当以培补脾肾为主。
方中山药补中健脾,又能补肾遗精,药性脾和,不温不燥,为君药;山茱萸、怀牛膝、杜仲、熟地、五味子滋阴填精,巴戟天、肉苁蓉、赤石脂、菟丝子补肾助阳,共为臣药;茯神助山药健脾益气,养心安神,为佐使药。全方共奏补脾固肾止血之功。
临床常本药材常用肾虚阳衰之证,以头目眩晕、耳鸣腰酸、冷痹骨疼、舌质淡、脉虚软为辨证要点。本方阴阳并补,但是偏于补肾气,故用于肾气不固之久病尿血,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精神疲惫诸症,属于脾肾亏虚者皆可用之。
本方选用温柔之品,补肾健脾,滋阴填精,温煦通阳,暗合刚柔相济,是老年人除病强身,延缓衰老的理想方剂。故《医部全录》说:“治诸伤损,肌肉消瘦,耳聋目暗。常服壮筋骨,益肾水,令人不老多子。”
加减用药
失眠、健忘,加远志一两;体少润泽,加柏子仁一两;遗滑精者,加莲子肉;血虚者,加阿胶;尿血者,可加仙鹤草、旱莲草、三七等。
禁忌忌油腻食物;外感和实热内盛者不宜服用;孕妇慎用。
附方《圣济总录》山芋丸,由韭子、山芋、菟丝子、附子、白龙骨、五味子、山茱萸、牡丹皮、白茯苓、石斛、牛膝、桂、熟干地黄、肉苁蓉构成;功能温肾增播;主治肾脏风冷,胸中痰结,夜梦遗精,腰酸无力,小便频繁等症。
医案精选
方某某女63岁
主诉:反复小便频急40年余
现病史:小便频急,数十分钟行一次,劳累后尤甚,伴胀痛感,无尿桶,尿色黄,胃脘部疼痛,无反酸、呃逆,时感头晕、头重、乏力,纳可,寐偶欠佳,入睡难,大便可。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弦。
既往史:左肾泥沙样结石
过敏史:无
体格检查:血压:/70mmHg,神清,语利,查体合作,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心率齐,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其他神经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病理征阴性。
中医诊断:淋证
证候诊断:劳淋
西医诊断:肾结石
治法:健脾补肾,无比山药丸加减
处方:熟地15g山药15g茯苓15g山茱萸15g
泽泻10g枸杞15g菟丝子15g杜仲15g
桑螵蛸15g茯神15g白参10g煅龙骨0g
石菖蒲10g炙远志10g当归15g芡实15g
桑葚子15g巴戟天15g炙甘草10g赤石脂15g
车前子10g14付,日一剂,水煎服,早晚温服
按:淋证是以小便频急,滴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病因以饮食劳倦,湿热侵袭为主,病位在肾与膀胱,主要病机是肾虚、膀胱湿热,气化失司。本病证初起多实,久则由实转虚,亦可呈现虚实并见的证候,肾虚、膀胱湿热在其发病及病机转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诸病源候论·淋病诸候》“劳淋者,谓劳伤肾气而生热成淋也。肾气通于阴,其状尿留茎内,数起不出,引小腹痛,小便不利,劳倦即发也。”患者病情40年,反复发作,病久损伤正气,劳累后更甚,可辩证为劳淋,方用无比山药丸加减,方中其中山药、茯苓、泽泻健脾利湿,熟地、山茱萸、巴戟天、菟丝子、杜仲、赤石脂益肾固涩。患者时有睡眠欠佳,加用茯神、煅龙骨、远志安神。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如照方抄录服药,后果自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