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去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好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海滨邹鲁是海阳玩食潮汕65虽然贪吃,但对于一些较为重口味的食材一直抱着谨慎的态度,也不是一味地拒绝但绝不是来者不拒。一般情况下,至少要有人在现场起示范作用,才敢尝试,我第一次误吃牛鞭坏就坏在有知情人的带头作用。之所以称为“误吃”,就是在当时的心理承受能力之下,如果知道那是牛鞭,还是没有尝试的勇气。那是十几年前到福建采访,当地政府请吃饭,上了一个汤,说是药膳,的确都是药香味,见当地人吃得津津有味,自然全无戒备。等大家把汤都喝完了主人才露出不怀好意的笑容,问:“知道这是什么吗?”一听这样的话大家一愣,就像武侠小说里描述的一样——心里都一阵惊慌,但表面上故作镇定,免得让“敌人”瞧出来。那竟然是一锅牛鞭汤!而事先没有任何的征兆,牛鞭也早已化整为零,看不出任何迹象。后来才了解到,在闽南的不少地方都喜欢用牛鞭煲汤,奉为上品。但总归尝过了,也不觉有什么异常,无论是身体机能上的还是口感上的,感觉跟牛筋腱也没什么区别。后来也就释然了,就像《天龙八部》里的虚竹和尚,与梦姑的一夜情破了色戒,干脆就破罐子破摔,从此断不了对梦姑的念想。中国自古就认为“吃什么补什么”,吃牛鞭就等于壮阳,认为可以壮阳、补气血。甚至在电视剧里曾见过,老婆像做贼一样偷偷摸摸给丈夫买牛鞭的情节,寄望阳痿的丈夫能变成家里的男人。那样的狗血剧我没看完,估计,最终还是会让女人失望的。虽然《本草纲目》有记载:牛鞭主治男人阳痿、早泄、补肾壮阳、固本培元。现代医学认为,牛鞭的确含有雄激素,但似乎主要在牛睾丸,而且牛鞭的胶原蛋白含量高达98%,更适合吃的是女性,为美容助颜首选之佳品。所以,西医不认可牛鞭与壮阳有任何关系,治疗阳痿最终还得靠药物。牛鞭又叫牛冲,是雄牛的外生殖器。潮汕遍布牛肉火锅店,有牛肉就有牛鞭。潮汕火锅店的牛鞭和牛尾一样都是先卤好再出售的,不会新鲜热辣很吓人地端上来。作为一种被单列出来的美食,它的历史悠久,有人考证说是清康熙年间,事实上至少在明朝就盛行,还是权贵的人吃的,也难怪,以型补型,权贵的人妻妾成群,忙碌得很,不及时补补身子小命都没了。明代宦宫刘若愚著有一部《酌中志》,著书中详细地记述了由明万历朝至崇祯初年的宫廷事迹。他以自己在宫内多年所耳闻目睹的有关皇帝、后妃及内侍的日常生活,宫中规则,内臣职掌从及饮食,服饰等等,全都分别予以记载下来。其中写道:“内臣最好吃牛驴不典之物,曰‘挽口’者,则牝具也;曰‘挽手’者,则牡具也;又‘羊白腰’者,则外肾卵也。至于白牡马之卵,尤为珍奇贵重不易得之味,曰‘龙卵’焉。”这里需要翻译一下,“典”有“庄重高雅”的意思,“不典”也就是“没好意思说”了。“不典之物”就是生殖器,而且公母全吃,“牝牡”指阴阳,也指雌雄、男女等。公的叫“挽手”母的叫“挽口”。没想到宫中太监也好这一口,大概也是缺啥补啥的心理,而宫外社会风气亦可想而知。潮汕也有“牛欢喜”的说法,叫得更为隐晦些,有人以为只指母牛的生殖器,其实不然,“欢喜”的岂止是母的,“牛欢喜”也是公母的生殖器全包括在内。这让我很邪恶地想起周华健的歌曲:“让我欢喜让我忧,让我甘心为了你,付出我所有……”《酌中志》一书虽不是很出名,但它真实的片断生活记载却十分有研究意义,可以纠正后人的某些错误认识,比如正月初一吃“扁食”、立春“咬春”等习俗许多人都认为是从清代开始由满州传入的,这部书里却证明在北京至晚在明代万历年间就有了,说明这些习俗是汉文化的产物。在经济学上还有一个看起来很不雅的术语叫:牛鞭效应(BullwhipEffect)。指的是营销过程中供应链上的一种需求变异放大现象。牛鞭勃起的时候长得像下垂的尾巴,它的根部一抖动,头部就得画上一个大圆圈。于是调皮的经济学家将处于市场下游的用户比作根部,上游的供应方比作头部,来形象地描述信息流从客户端向供应商端传递时出现越来越大的变化和波动。这一现象是美国宝洁公司在研究“尿不湿”市场时发现的,看来想象力丰富的宝洁公司是牛逼轰轰地准备着给牛也穿上“尿不湿”的。潮人陈益群